电力控制系统被数智化撞了一下“腰”
小的時候,種族歧視只是一個模糊抽象的概念:牡丹社事件、黑奴問題、納粹屠殺......這些和生活沾不上邊的歷史事件。
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下屬組織國立醫學圖書館(NLM),面向普通國民開設的Medline Plus就會提供綜合資訊,還有「Medical Encyclopedia(醫學百科書)」專欄,使用者可以按照字母順序查找詞條,詞條解說文字也簡單易懂。文:板倉君枝(曾供職於出版社、報社,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 採訪對象:中山和弘(聖路加國際大學教授。
此外,報導新冠肺炎的消息時也必須儘量避免專業術語,使用簡明易懂的語言。該調查通過「醫療保健(生病或出現症狀時對醫療資源的使用等場景)」「疾病預防(打預防針、體檢、疾病預防行為等)」「增強健康(評估生活環境,參加保健健身活動等)」3個領域,來對「獲取」、「理解」、「評估」、「利用」健康資訊的四大能力進行評估。日本人的健康素養跟外國人比起來是高還是低?中山教授使用了2014年歐洲研發的以普通人為對象的健康素養標準來跟日本做了對比調查。不過我們還是知道了,儘管日本人平時非常依賴於網路資訊,但在判斷資訊可信度時,很多日本人還是認為難以判斷。發佈這個資訊的人是誰(人物)?換句話說,是具有可信度的專家嗎?一定要警惕網上的匿名訊息。
其中,「從網際網路等媒體獲取的疾病相關資訊是否可信的判斷難度」一題,歐洲平均有49.7%的受訪者認為「困難」,日本則高達73.2%。健康素養就是指,一個人如何獲取、理解、評估各種健康相關資訊,並且基於這些資訊做決策的能力。」我們姐弟也很喜歡布根地葡萄酒,所以能理解他們的意思,但是一般人完全不知道那個地區和日照情況,難免一頭霧水。
但是瘋狂到只喝陳年葡萄酒,可能就有些變態了。不過這樣回答太不親切,所以我還是簡單說明一下好了。為什麼葡萄酒迷總愛說些冷知識? Photo Credit:聯經 沒錯,就如同大家所說的。》,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在布根地地區,葡萄園的等級分得非常詳細,隔一條路,兩個相鄰葡萄園的葡萄酒味道就不一樣,差別可以從特級到一級。粉紅酒的釀造方法有很多種,有的像紅酒一樣,連皮帶籽,等到稍微有些顏色之後就分離果皮再進行釀造,有的則是混合白酒和紅酒來釀造。
粉紅酒的酒體不重不輕,從好的一面來說,可以用來搭配海鮮,也可以搭配肉類料理,還能搭配中華料理和其他異國料理。沒錯,這樣的確也可以增加點知識,但是邊品嚐葡萄酒,邊聽著這些話,感覺自己也變成老人了……。葡萄酒一經陳年存放,單寧融合在酒裡,會變甜而使人著迷。若把他們想成是得了葡萄酒病的患者,也許可以寬容以待。
那種魅力是年輕葡萄酒所沒有的,自然能擄獲人心。作者亞樹直、漫畫家沖本秀再度攜手推陳出新,重現法國葡萄酒與生活情境、美食經典搭配的絕妙品味。作者:亞樹直 譯者:李俊德 繪者:沖本秀 《神之雫》葡萄酒漫畫系列暢銷全球一千多萬冊。然後凝視著枯草般色澤的陳年老葡萄酒,開始說些歷史書中的冷知識,如「世界大戰結束那年,1945年的波爾多葡萄酒是最理想的年份啊」等。
法國葡萄酒,特別是波爾多葡萄酒可以久放,存放個50年也沒問題。因此,不含葡萄籽及果皮的白酒比較不澀,酸味清爽帶點柑橘香味,和海鮮類料理極搭。
若想要徹底弄懂「葡萄酒秒懂」,粉紅酒是最好的選擇。,亞樹直,沖本秀,紅酒,白酒,粉紅酒,未滿十八歲請勿飲酒],author_key:bookdigest,author_name:精選書摘,category_key:lifestyle,category_name:生活,type_key:book-digest,type_name:書摘,channel_key:[],channel_name:[]}}。
我想一定有不少人會覺得「喜歡葡萄酒的人都很喜歡說些冷知識,好麻煩」,這的確是事實,很多人還蠻喜歡拿冷知識出來說嘴。有些人甚至會嫌棄10年前釀造的葡萄酒「太年輕」,連喝都不想喝。從享受到了解六個常見葡萄品種、三種基本款酒杯、四十支特選美酒,你就是葡萄酒達人他們的價值觀念不見得與當時的主流理念相符合——不過四百多年過去後,孔子的弟子們卻「志之不倦」,可見儒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就算是不成功的儒生也會得到精神上的支援。郭解「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他做事不是為了讓人家知道,而是因為做這件事情可以滿足自己內在的一種根本信念與基本理想。接下來,司馬遷就寫下了在後世讀來感慨萬千,被千百次引用的兩句話——「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偷小東西的竊賊被抓到了會被殺掉,但「竊國者」,這種把國家的權力、社會利益全部放進自己口袋裡的人,卻會變成統治者。所謂「假儒」就是那些披著儒生的外衣,靠一套治術,「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的人。
俠使用的工具是武,其存在同樣會造成法制社會的不穩定。經過秦這樣一個法家帝國,時至漢代,儒跟俠有了迥然不同的命運——「學士多稱於世」,甚至「以術取宰相、卿大夫」。
相較之下,「以武犯禁」的俠,更值得從歷史的角度予以公平的注視。將儒、俠並舉之後,司馬遷在後文寫出了一組對照。
一個社會為什麼需要俠?因為他們「赴士之蟃困」。另外,雖然經過法家的打壓,但是儒從周代一路流傳,從秦到漢,一直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要看到儒在社會上的作用一點都不難。如果沒有歷史,沒有史家,人們也許就會忘掉一些重要的行為,因此他寫了《游俠列傳》,想要告訴我們游俠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雖然是布衣之徒,沒有什麼身分地位,可是對自己的諾言是清清楚楚的,他們堅持自認為對的原則,可以不顧性命。
司馬遷提醒讀者,不要光看那些非常成功的儒,還要看到那種不太成功、在世俗功名上並沒有多麼了不起的儒生。」什麼樣的人才會讓別人覺得他有仁義呢?不是那些真正有仁義的人,而是擁有權力之後去扮演和表現出仁義的人。
因此,法家認為這兩類人都應該被「完美的」社會排除在外。俠見義勇為,去解救值得或者應該解救的人。
游俠在這種無奈的情境之下,以自己有限但堅決的力量,讓這種不公不義得到些許疏解。相對地,像盜蹠那麼壞的人,這個世界也沒有阻止他,不僅沒能阻止他,甚至不能阻止他的黨羽頌贊他。
這種人在政治上自古以來就是儒的一種特殊角色。「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例如孔子的弟子季次、原憲,他們沒有地位,沒有功業,身處陋巷,然而他們「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子」,抱持的理想是「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文:楊照 【游俠列傳:是否存在「法外」正義】 何謂「游俠」 在讀《伯夷列傳》的時候,我提醒大家,那是一篇奇文。
司馬遷繼續說,今天有這種「拘學」者,他們抱著「咫尺之義,久孤於世」,堅持原則能夠得到的名聲,一定比不上那些討好社會的人,因為討好社會的人是「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儒藉由他們的知識、語言和文字,讓人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服從法,這樣一來,法家的社會理念勢必會被質疑。
司馬遷先從韓非子的法家立場出發,引用「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點明儒和俠都是法家所要建立的、籠罩在強迫秩序底下的完美社會的破壞之源。更何況,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當中,並不會因為誰的行為多麼正直,德行多麼高潔,命運就放過他。
那些有權力的人勉強裝出一副仁義的外表,但游俠是真正相信「義」的人——「義」就是去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一旦承諾了一件事,無論如何都會把它完成。文章開頭就是議論,司馬遷抒發了他對於什麼是史家,以及史家責任的深切看法。
最新留言